本页是<岳阳邓州一高>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岳阳邓州一高

阅读:1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7 14:41
单位介绍

邓州市高级中学

花洲书院话春秋——传承历史文化的河南省邓州市高中
  河南省西南部的邓州市,地处秦(岭)淮(河)交界线上的南阳盆地。4000年前的夏王朝,仲康帝封其子于此而建邓国,并于隋文帝3年始置为州。又因其处于“南控荆襄、北连宛洛、西通巴蜀、东际淮海”的交通要冲,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古代志书赞誉邓州为“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
  在邓州外古城墙的东南隅内侧,是名闻遐迩的邓州市高中所在地。之所以说邓州高中名闻遐迩,不仅仅是因为这所学校近年来为国家输送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邓州高中校园内那群楼交错、绿荫掩映的景色深处,有一个远近的古代学府——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延续至清。据邓志记载,宋时,邓州的书院至少有7所,花州书院便名列其中。古时候,书院的创建者总是将之建造在僻静幽雅的名胜之地。除了建筑的考究之外,还要在其周围种植竹、桂、松、梅、兰等高雅植物,并参差配置亭台楼榭和小桥流水,构成“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书院园林,使其浑然自成一体,观之别具一格,犹令文人墨客向往。据志书记载,在宋代邓州的7座书院中,花洲书院并非独占鳌头,其中的贾状元书院、韩文公书院等皆因其建造主人身份的显赫而曾各领风骚。但它们缘何却又在历史的长河中过早地灰飞湮灭,唯独花洲书院能延续至今呢?这要感谢北宋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北宋时期,邓州统于京西南路,治穰,领五县:穰、内乡、顺阳、淅川、南阳。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谢绛知邓州,利用风调雨顺的年景,积5县之收成,在邓州外城东南隅的洼地上修湖辟洲植花木,在城墙上建造览秀亭。经过数年的经营,到1045年,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秀美园林了。范仲淹曾作诗赞曰:“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冬月,因推行“庆历新政”被罢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带着满腹的悲怆,郁郁寡欢地来到了邓州就任知州。虽遭受重大挫折,范仲淹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地服务于新职。他不仅重农桑、兴水利、清积案、惩贪官,很快使得政平讼理、万民和乐,而且颇重视教育。
  在取得了邓州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之后,一向就喜爱百花洲的范仲淹决定以更高的标准整修百花洲,重建览秀亭。于是,他又在湖边遍植修竹、梧桐和杨柳,在洲上广种菊花、桂花和梅花。洲上筑菊台,湖上修亭榭,并在城头上建春风阁。这样,百花洲、览秀亭和春风阁便组成了一组优美的园林建筑,成了人们闲暇之余的游玩之处。而此时早已达到“宠辱皆忘”的范仲淹,常常抽出闲暇前来与民同乐。尤其是到了月圆之夜,他总在这里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夜景,一边思索着远在数百里之外的汴京城里的朝廷大事,常常是忘了安寝。诗云:“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他在想,百花洲一带既然是一个幽静而美丽的地方,为什么不把它利用起来办一所学堂呢?于是,百忙之中的范仲淹,经过详细的谋划,很快便筹集资金建起了“花洲书院”。书院的讲堂以“春风”命名,寓意着先生讲学如春风化雨,而学生的听讲和学知则如沐春风。
  为了提高花洲书院的度,范仲淹不仅聘请了远近的先生前来授课,而且还常常亲自到书院讲学,一时间,竟使得邓州“文运大开”,“春风堂下红香满”。据史书记载,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和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等名人,都曾师从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
  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接到挚友藤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和一并送来的《洞庭晚秋图》,伫立静思,浮想联翩,乃至“挥挥洒洒状物,淋漓尽致抒怀”,终于在花洲书院的书房内,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自此之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成了历代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范仲淹病逝后,邓州人在花洲书院旁为其修建了范文正公祠祭祀。尽管他到死都没有再得到重用,但他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无法泯灭。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任叶县尉时,专程前往邓州瞻仰范文正公祠,参观百花洲,并写下了“伤心祠下亭,在时公燕处”,“落日衔城壁,祠东更一游”,“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的诗句。
  宋绍圣二年(公元1059年),范仲淹的儿子范纯粹知邓州后,又整修了花洲书院。
  从南宋到明朝,花洲书院累圮累修,办学不辍。
  到了清朝,历任知州更加重视修葺范公遗迹,花洲书院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州叶济在重修了花洲书院之后,将其更名为“邓州高等小学堂”,并在重修碑额上篆刻了“地灵人杰”四个大字。
  民国以来,花洲书院几经变化,从1926年的邓县县立初级中学,直到解放初期的邓县中学校和现在的邓州市高中,先后从这里走出了韩作黎、姚雪垠、二月河等蜚声中外的文化名人和一大批在各行各业取得了累累硕果的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实践者。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在花洲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邓州市高中,莘莘学子们秉承先贤们求学上进的意志,焕发了新时代青年刻苦向上的精神,先后有3万多人从这里考取了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
  2002年,邓州市又投资1400万元,启动了重修花洲书院工程。近3年来,先后完成了春风阁、春风堂、先圣殿、万卷阁、范文正公祠、览秀亭、百花洲、古城遗址公园等工程。
  如今,漫步在花洲书院,无论是朝霞初露的早晨,抑或是暮霭氤氲的傍晚,都可以看到邓州市高中学生们锻炼身体、学习技能、增强本领的身影;都能够听到邓州市高中学生们阅读课文、背诵诗词和外语的声音。一位耄耋之年的革命老人在参观了花洲书院和邓州市高中之后,曾欣喜地说:“在这个环境里读书,不成才才奇怪呢!”
  邓州市一高中位于邓州市土城东南隅,北宋副宰相范仲淹贬任邓州知州时曾于此创建花洲书院。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写成了脍炙人口、中外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1905年于花洲书院设立邓州高等小学堂,1926年设立邓县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附设高中班,1952年高中班合并于南阳高中,1956年再次附设高中班,1958年过渡为高级中学,定名为邓县高级中学校。1998年更名为邓州市高级中学校。
  2007年农历2月2,邓州市高级中学搬迁至北京大道.邓州市高级中学举行新校启用庆典仪式。
  市领导刘朝瑞、原永胜、文学林出席庆典仪式,并为邓州一高中新校启用剪彩。
  邓州一高中新校占地400亩,于2005年9月开工,总投资1.2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一个恢宏大气、建筑优美的建筑群体已经展现,校区内区域功能分明、教学设施,已成为邓州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和城市亮点。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原永胜希望学校继续大力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邓州市一高中为南阳市重点高中,现有44个教学班,3700余名学生。教职工191人,其中任课教师151人,中学高级教师32人,中学一级教师68人,特级教师2人,在职进修研究生7人。教师们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193篇,发表论著16部。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力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治学,锐意进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风,“刻苦、勤思、尊师、守纪”的学风,教育教学取得优异成绩。高考省专以上进线率稳定在85%以上。学生多人次在省级、奥赛中获奖,教师多人次获省、各类荣誉称号和教学成果奖。
  进入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学校领导班子提出要抓住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机遇,制定了“十五”规划,以“创示范高中,迎百年校庆”为动力和奋斗目标,决心在今后五年中使办学规模、基本建设、电化教学、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力争在2005年前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010年跨入国家示范性高中行列。
  现在邓州一高大部分(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纪)已迁入处于邓州市东郊的新校区,只有复习班还在原来的校区。而原来的校区已经变为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的校园,并更名为花洲实验中学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